close

麻痺性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(PSP)

當我們在海洋生物館欣賞那些在珊瑚礁中自由遊動的魚群時,是否曾經想過這些魚是否美味可口,或者是否適合食用呢?然而,攝食熱帶或亞熱帶珊瑚礁魚類可能會引起麻痺性貝毒中毒,不過相較於河豚毒素,致死率較低

特性:

 

  1. 屬於神經毒素,對熱穩定,主要為蛤蚌毒素(saxitoxins,STX)。
  2. 這些毒素可溶於水,對酸穩定;但在鹼性條件下易分解失活。

發生原因:

 

  1. 有毒渦鞭毛藻大量增生,並被濾食性貝類攝食。藻類毒素累積於生物體內,當被捕撈烹飪後被消費者食用。
  2. 常見的二枚貝(文蛤、牡蠣、西施舌、孔雀蛤等)、蟹類、螺類和河豚。

中毒症狀:

 

  1. 食入後大約15到30分鐘,就會出現症狀。症狀包括唇舌麻木刺痛,然後擴散至手腳、臉部、頭痛、暈眩、運動失調、吞嚥困難、言語困難、暫時失明等。噁心和嘔吐也可能出現。不同於河豚毒素,麻痺性貝毒不會引起血壓下降。嚴重者可能在攝食後2到24小時內因呼吸衰竭而死亡。
  2. 處理方式通常包括洗胃並執行人工呼吸。主要以呼吸照顧和支持性治療為主。

預防:

  1. 監控有毒渦鞭毛藻大量增生,以防止藻華形成。
  2. 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不認識的螺類等水產品。

作者:還沒饗到

參考資料:

  1.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-動物性天然毒素
  2. 麻痺性貝毒的分布及來源 黃秋菊 黃登福 科學發展月刊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還沒饗到 的頭像
    還沒饗到

    我還沒饗好

    還沒饗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